半岛体育 分类>>

郭新章 我与烟台报业四十年

2025-08-20 10:43:4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百家乐棋牌返水最高平台 2025最新

郭新章 我与烟台报业四十年

  自1985年7月毕业分配到烟台啤酒厂工作,已整整40年了。40年的光阴不长,有许多遗憾与不舍,40年的岁月不短,收获满满,感想颇多。37年的啤酒企业经历,特别是27年的营销工作生涯,是人生富有意义和充满挑战的年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与烟台报业相伴的那些岁月。

  刚参加工作时,我家住芝罘区品直街18号院,而西邻的17号院则是烟台日报社的家属宿舍,北边便是繁华的北大街。烟台日报社便坐落在北大街54号。那是民国初年的建筑,一楼临街的“大过道”里冬暖夏凉,右手是报社卫生所,左手便是报社彩扩部。

  初来烟台市区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之余带上“傻瓜135”照相机,走遍市区各大景区,照满36张便来到北大街54号对门的报社彩扩部冲洗。久而久之,我与彩扩部的姜基娴大姐成了熟人,她也是我在报社认识的第一人。尽管冲洗一张照片6毛钱从来不打折,但是她热情大方的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姜大姐的儿子与我女儿都是道恕街小学的同学,因为孩子,我们经常交流。后来基娴大姐担任《烟台晚报》的版面编辑,工作上有了更多交往,她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在那个“报社重地,闲人免进”的年代,能进入北大街54号,还要感谢王崇和先生。我与他都是福山门楼人,又是中学同学。他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烟台日报报社工作,令同学们非常羡慕。工作之余及节假日,我们经常结伴拜访这位“才子”,当然主要去他的单身宿舍,偶尔去他办公室参观,有幸领略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现场。那时日报社的办公条件比较差,崇和先生在政治理论部工作,十多个记者拥挤在一间办公室。在这种条件下,新闻工作者埋头苦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做党和政府的喉舌,做百姓的后盾,我产生了对“报业人”由衷的敬佩。崇和先生的文章也经常发表在《烟台日报》的头版头条,我每篇必读,受益匪浅。

  《烟台晚报》创刊,是烟台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是一份百姓的报纸、家庭的报纸、接地气的报纸,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下班后,总是买一份晚报回家阅读。1993年《烟台晚报》举办创刊一周年庆典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们公司积极参与,出资邀请国内的田华、刘江、马玉涛等五位老艺术家来烟台,助阵在儿童影剧院举办的庆祝晚会。此次活动不但扩大了《烟台晚报》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了烟台啤酒品牌形象,加强了报企合作关系。如今,儿童影剧院已经拆除,部分老艺术家也离开人世,但是,《烟台晚报》更加深入人心,烟台啤酒这百年品牌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烟台日报》开辟了《经济广角》栏目,责任编辑赛序波先生经常邀请烟台知名企业以及在烟台消费市场的外地知名品牌召开座谈会和交流会。《经济广角》是烟台经济工作宣传阵地,也是企业交流的平台,形成了报社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也体现报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我作为“营销人”,当然在被邀之列。通过这一平台,我先后发表了《区域品牌生存发展之道》《以差异化塑造企业竞争优势》等文章,宣传烟台啤酒品牌形象,坚定了烟台啤酒人的信心。尽管后来栏目被整合了,但是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

  为扩大《今晨6点》在读者中影响,报社开展了读报有奖活动,我们公司请报社来工厂举办颁奖仪式。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卫生整洁的员工食堂,给活动提供了便利。一百多位活动参加者参观了烟台啤酒博物馆,领略了百年啤酒文化,参观了啤酒工业流水线,了解了啤酒的生产工艺与现代化的设备。大部分读者是首次来到啤酒企业,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本次活动,体现了烟台日报社对读者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宣传了烟台啤酒的企业形象,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如今《今晨6点》的姜和仲崇民两位领导已经退休了,秦书尧先生现已是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了,我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精神与品格,对我的营销工作的提高与职业素养提升有了很大帮助。

  随着形势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烟台报社审时度势,成立“小报童”发行公司,把报纸杂志送到读者家门口。遍布大街小巷的售报亭、售报车成为港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不正是烟台啤酒深入千家万户的载体吗?我们与时任“小报童”经理周世文先生协商,由我们承担部分报亭制作费用,在报亭正面贴上烟台啤酒的产品广告与信息,报亭旁设立啤酒售卖点,为市民提供方便。那些年,职工下班买上一份报纸,打上一袋鲜啤,精神营养与啤酒美味共享,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模式成为报社与企业合作的经典案例。

  《华夏酒报》被烟台日报社整合后有几年停刊了,但刊号还在。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酒业这一阳光产业的发展,酒报复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时任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郑强先生邀请我到报社商谈有关事情。走进郑总那简约明亮、充满文化气息的办公室,我顿时有一种亲切感。笑容可掬的郑总从长方形的办公桌旁站起来,热情与我握手,瞬间消除了我的紧张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郑总以熟悉的福山口音询问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感谢长期以来企业对报社的支持,同时充满了对烟台啤酒的关心关注与期望。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处于兴奋愉悦状态,向郑总汇报了中国酒类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表达了对《华夏酒报》的深情厚谊,以及对酒报复刊的迫切愿望,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大半个下午,我在滔滔不绝地讲,郑总在用心倾听,我们的交流在热烈风趣的气氛中结束。后来,郑总让我参加了“酒报复刊”小组的调研活动。

  《华夏酒报》复刊后,实现了战略转型。我见证了酒报从北大街54号到北京的变迁,见证了酒报从单一服务酒类企业到面向酒类经销商、酒类消费者全产业链全方位的覆盖,见证了酒报从一张报纸到一个综合服务平台的华丽变身,见证酒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介升级。在《华夏酒报》35周年之际,面对记者的采访,我激动地说:“35年风雨兼程创新发展,35年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华夏’代表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酒报’代表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酒类行业之权威性和公信力,衷心祝愿《华夏酒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创辉煌。”

  2015年是《烟台日报》创刊70周年,这是烟台报业一件盛事,也是烟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作为长期与报社合作的企业,我拜访了报社时任总编戴志东先生,汇报了我们企业有意赞助《烟台日报》创刊70周年活动的想法。作为回馈,《烟台日报》开展了烟台啤酒95周年的品牌传播。70年来《烟台日报》作为烟台市委的机关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情民意。95年来,烟台啤酒历经风雨,创新发展,把欢快酿进杯中,让生活品位更高,用心酿好酒,承担社会责任。

  2022年,烟台市融媒体中心(烟台传媒集团)成立,全面整合了原《烟台日报》、烟台广播电视台资源和组织架构,实现了媒体深度融合。在这场变革中,烟台日报社焕发了新的生机,步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四十年青春年华,四十年风雨兼程,《烟台日报》创刊80周年,我与之相伴40周年,邂逅了无数“初次”,是历史的机遇,更是人生之缘份,弥足珍贵。

搜索